“宇宙从哪里来?宇宙要到哪里去?”在10月20日举行的2024东湖论坛大科学科普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武向平在活动伊始,就向现场观众抛出了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的科学问题。
本次研讨会以“打造‘大科学’科普之翼,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为主题,邀请多位国家大科学工程、大科学计划和大型科考项目负责人开展科普讲座。与会专家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圆桌讨论环节的互动,向公众展示“大国重器”的魅力,激发公众的科学兴趣。
“大科学”包括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是开展科普活动的良好平台,对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科学教育,宣传最新前沿科技进展,争取社会公众支持,发挥大科学装置的社会责任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科技部相关司局副司长李昕表示。
上天、入地、下海、登极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挑战自然的四大壮举。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所长、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首席科学家薛强说,“入地”是攻克大城市病难题的必要手段,解决经济发展困境的重大举措,保障重大工程运营的关键支撑。
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设施“中国地镜”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它能给大地做“CT”,揭示工程扰动条件下深部岩土体结构、状态与行为演变规律。薛强详细介绍了该设施未来将如何模拟地下极端环境,探究深地工程创新发展的奥秘,为我国加速向深部拓展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中国人对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歇。古有夸父逐日,今天,被称为中国“夸父”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正逐梦“人造太阳”与聚变能源。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CRAFT边建设边运行,实现了聚变堆关键系统部件的自主可控和完全国产化。我国还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徐国盛研究员说。
电磁辐射、宇宙线、中微子和引力波被称为探索宇宙的四大探针。
“宇宙线是来自宇宙空间的各种高能微观粒子流,是宇宙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起源至今仍是未解之谜。”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吴庆文教授介绍,我国在四川稻城建设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是目前世界上最灵敏的超高能伽马射线探测装置、甚高能伽马射线源巡天普查望远镜,以及能量覆盖范围最宽的超高能宇宙线复合式立体测量系统。这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将帮助人类探索宇宙高能粒子起源之谜。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副总工程师胡红桥则在会上分享了我国在“登极”方面的重要成就。他介绍了中国极地考察40年来的主要历程,以及我国取得的一系列极地科学重大原创性研究成果。
除了南极和北极,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王伟财研究员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家开展青藏科考的5个阶段,并重点介绍了2017年以来我国第二次青藏科考的十大进展。
“青藏高原在中国。中国科学家主导了国际大科学计划,推动了划时代的第二次青藏科考。”王伟财说,他们将打造具有科学内涵和国际影响的青藏科考科普之路。
本次研讨会由科技部相关司局、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湖北省科技厅主办,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中心、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承办。沈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