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累计培育900多万人次高素质农民,形成了“头雁”领飞、“雁阵”高飞的农业发展模式
“新农人”不拘泥于传统农业种养模式,他们带着先进的管理经验、丰富的社会资源、多样的技术手段,为乡村带来新的发展理念
陈雨佳和“一粒米”的故事,是“新农人”赋能乡村传统产业升级的一隅
在焦建鹏的带领下,龙王坝村历经从无到有、从一到多的蜕变,是“穷山沟”重燃希望的一个缩影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贾雯静 田晨旭 刘赫垚
在村支书王学永的记忆里,几十年来,上王峪村从未有像现在这样车来车往。
如今,在北京郊区怀柔这个常住人口不过100余人的小村子,已经开了三家乡村咖啡馆。到了周末,仅河茵咖啡一天最多就要接待500多名顾客。
这间乡村咖啡馆坐落在距北京主城区约50公里的青山脚下,三面环山,一面环水。面向湖光山色,坐在树荫下的木椅上,迎着从湖面拂来的微风,静享咖啡香气的缭绕——人们从市区驱车一小时来到小山村,为的便是这一刻。
距离河茵咖啡仅200米还有一家嵄落咖啡。顺着山势,这家咖啡馆在山间高低错落地摆放着百余个座位,成为游客拍照打卡、家庭休闲的好去处。
上王峪村的蜕变,离不开咖啡馆主理人的努力和创新,让咖啡不仅是城市的标配,也成为乡村消费新时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呼——“新农人”。
农业发展最重要的是人,是紧跟时代的人,是农民,是不断成长的农民。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乡村人才工作会议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累计培育900多万人次高素质农民。形成了“头雁”领飞、“雁阵”高飞的农业发展模式,为农业农村发展持续保持稳中向好态势提供有力支撑。
高素质农民中,不乏“新农人”的身影,从无人机驾驶员、农业经理人、农民主播到民宿管家,他们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有理想。眼下,一批批“新农人”正回到乡村、扎根乡村、发展乡村。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国强认为,“新农人”是破解农业农村发展堵点的重要一环,他们正在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乡村带来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路径和新的发展希望,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浍南镇杨集村,“新农人”使用无人机为水稻喷洒农药黄博涵摄/本刊
开掘农村发展新理念
过去的夏阳村,村民多以毛竹、茶叶种植为生,家庭年收入1万元左右。多年来,这个位于浙江省安吉县孝丰镇的小乡村发展模式从未改变。直到2020年,村“两委”换届选举,新一届村支书鲍鑫让夏阳村的发展理念得以更新。
鲍鑫是一名“85后”,在夏阳村长大,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工作,在镇党委书记的一次次邀请下,下定决心回村。
上任后,鲍鑫等村“两委”成员一致决定,在村里常住人口越来越少、留守人口大多是老人和儿童的背景下,夏阳村不能只靠农业种植,“乡村发展不止在农业。”
安吉作为“两山”理念的发源地,美丽乡村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结合实际情况,他认为,未来的夏阳村应在绿水青山中做文章。
一次回到上海,公园里露营的年轻人吸引了他的注意,鲍鑫意识到,露营经济或许能够成为夏阳村发展的新机会。
沿此思路,鲍鑫从清理闲置土地、改造村庄环境、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开始,为发展露营经济打基础。起初,结合网络营销,鲍鑫和村民一起陆续开发了9个营地,占地面积约200亩。
但仅靠村里的资源,露营经济不易持久。鲍鑫等人认为,引入更丰富的社会资源是关键。
率先抛来“橄榄枝”的是小红书,一方面他们看中了夏阳村生态环境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与村“两委”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双方最终决定通过“保底租金+流水分红+服务经费”的方式,形成利益共同体,小红书负责夏阳村运营,村“两委”做好配套服务。
眼下,夏阳村“生态露营村”品牌深入人心,2023年,接待前来露营的游客超过15万人次,村级旅游收入达到15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97万元,村级经营性收入245万元,村民平均年收入增长10%。
夏阳村坚持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原则,“与邻村签署生态补偿协议、设置每日露营人流量上限,力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村党支部副书记黎波介绍。
发展赛道的转换,离不开无数像鲍鑫一样敢想敢干的“新农人”,他们不拘泥于传统的农业种养模式,不仅把乡村看作是农业生产的空间载体,更把乡村看作城市居民的休闲空间、农民的多元化就业空间、良好生态的供给空间和乡土文明的传承空间。
从全国范围看,“新农人”探索出多样化的农村发展新空间比比皆是,产业融合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文化传承型、休闲旅游型……为中国乡村的未来描绘出一幅充满活力的图景。
程国强表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催生出“三农”功能定位的重大变革。在新的发展阶段,“三农”除了继续承担保障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等职能外,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方面,也将担负更多新的使命。
这些新使命与“新农人”具备的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先进的管理经验、丰富的社会资源、多样的技术手段高度融合,这意味着“三农”的未来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铺就产业升级新路径
9月22日,第七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第一届丰收节以来,黑龙江省宁安市上官地村的丰收节越办越好,村民生活越来越有盼头,这背后,“新农人”陈雨佳功不可没,她的故事要从一粒米说起。
上官地村是石板大米的主产区,过去一段时间,大米主要通过本地集市或农贸市场销售,价格很低,操持着黑龙江省宁安市玄武湖大米专业合作社的陈雨佳的母亲时常为扩大大米销路发愁。
那时的陈雨佳是宁安市第一中学的一名体育教师,面对困扰,思虑再三,2016年,她辞职返乡,决心为家乡的石板大米开辟一条升级之路。
陈雨佳做的第一件事是满足人们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推动农产品品质升级,从优质品种引进,到育秧种植方式,再到质量监测,全链条探索标准化石板大米有机种植模式。
在育秧阶段,实施两段式育秧方式;在种植阶段,根据测土配方精准施肥、用无人机喷洒营养液;在科技赋能种田方面,安装气象监测仪、稻田监控器,实现质量安全可追溯。
“种得好,更要卖得好。”陈雨佳做的第二件事是以网络为抓手,拓宽石板大米的销售渠道、丰富消费形式。
首先,将石板大米引入直播间,打破地域限制,实时与消费者互动,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感和购买欲望;其次,拍摄短视频,将镜头对准家乡美景和乡亲们的生活,让石板大米品牌深入人心;此外,创新推出“庄主认种”“粮票定制”等模式,客户可在春天认购一亩石板田,秋天会为其配送认购田里产出的有机石板大米。据了解,现在合作社约1/3的销售额来自互联网渠道,线上订单越来越多。
如今,上官地村的老产业焕发了新生机。这片黑土地已经成为国家绿色食品水稻农业标准化精品示范区,合作社经营管理6900亩石板田,其中有机水稻种植规模从最初的50亩扩大到1800亩,石板大米的年销量已经达到了300多万斤。
陈雨佳和“一粒米”的故事,是“新农人”赋能乡村传统产业升级的又一隅。
在农作物种植领域,《农业无人机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大疆农业无人机作业面积覆盖中国1/3的农业土地,累计培训6000名农业无人机教员,累计培训30万农业无人机飞手。
在农产品销售领域,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超过1700万家农村网商,各大直播平台的“农民主播”数量平均在10万以上。
……
这些“新农人”带动乡村传统产业升级发展。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73%;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5870.3亿元,同比增长12.5%。
“新农人”一方面继承传统农业的宝贵经验,另一方面积极拥抱现代科技,推动农业向机械化、数字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
未来,乡村产业的发展空间还不止于此。以农产品销售为例,今年3月,商务部发布了《关于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用5年时间,基本建成设施完善、主体活跃、流通顺畅、服务高效的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发展农村电商“领跑县”和县域数字流通龙头企业。
这意味着,“新农人”未来将拥有更多发展机遇,让传统产业发展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带给“穷山沟”新希望
二十多年前,焦建鹏是一名从宁夏财经学院毕业的大学生,正赶上宁夏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新闻上看到这一消息后,他萌生了返回龙王坝村创业的念头。
龙王坝村位于“苦甲天下”的宁夏西吉县吉强镇,生态脆弱,干旱少雨,交通不便,曾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认定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龙王坝村的出路在哪?”焦建鹏时常问自己。
借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契机,焦建鹏决定从“0”开始,以“一片林”为起点改变村庄命运。
首要任务是恢复生态。2010年,焦建鹏与当地政府等相关部门开展多轮探讨与协商,讲述他对于龙王坝村的发展规划和做法,最终在政府的支持下,龙王坝村引水上山,大面积种植树木和花草,培育了1000亩青杨防护林。
与此同时,焦建鹏开拓思路,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林下种植养殖,选取耐旱品种,在山地上种植大结杏、在梯田地上建大棚种植山毛桃、在林下放养生态乌鸡、用鸡粪种植有机果蔬,建立起生态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此基础上,他带领乡亲们成立了西吉县心雨林下产业专业合作社,流转林地进行规模化发展。目前,龙王坝村的中药材种植达到80亩,观赏花卉种植面积50亩,蜜蜂140箱、生态鸡2000羽、梅花鹿10头。
其次,开拓发展思路,多元化开发林下农产品。建立扶贫车间,利用秋天成熟的山毛桃制作桃核枕头、桃核手链、桃核坐垫等,将山间产品变为多样商品,拓宽村民增收渠道的同时,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
最后,利用龙王坝村气候温和、空气洁净、负离子含量高、食品和水资源无污染的优势,打造乡村森林康养旅游胜地。在农牧等部门的扶持下整合投资1.3亿元建成了农家餐饮中心、文化小广场、民宿一条街、滑雪场、窑洞宾馆等配套设施,并创新设立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汇集全国乡村人才培训专家教授十余名,针对20余类培训对象,开发特色课程50余门,满足各类乡村人才培训需求。
原本无人问津的龙王坝村人气越来越足。
一方面,吸收农户200多户投资入股乡村旅游,截至去年底,累计接待游客70万人次,创旅游收入7300多万元,脱贫户户均增收1.6万元。另一方面,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成为“新农人”。现在的龙王坝,每年都有一批在校大学生和高校毕业生在这里实习、就业,作为“代理村长”的他们为乡村带来了更多的创新思维和活力。
龙王坝村历经从无到有、从一到多的蜕变,是“穷山沟”燃起希望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造了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奇迹。这背后,既得益于国家的有力支持,更离不开诸如焦建鹏一样的“新农人”,以智慧为犁、汗水为种,精心培育出希望之花,绽放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上。
如今,我国“三农”工作已经进入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阶段,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奔赴乡村沃野。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累计达到1220万人。据《“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到2025年,这一人群将超过1500万人。
10年间,1220万人返乡,他们带着对家乡的热爱和追求,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注重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为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赋能。多位受访专家表示,未来应继续发挥“新农人”的力量,强化政策扶持的力度、温度。
在江苏,南京林业大学、扬州大学订单定向培养“新农人”;在山东,以传帮带制度为依托,将返乡“新农人”培育成乡村“兴农人”;在湖南,政府通过出资、搭建平台等方式,为“新农人”解决后顾之忧……让更多“新农人”安心、舒心奔赴金色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