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消费 杨伟
2月22日,珠江啤酒披露2023年业绩快报,公司收入53.78亿元,同比增长9.13%,归母净利润6.25亿元,同比增长4.43%。
A股主流啤酒公司中,另有燕京啤酒和重庆啤酒披露最新业绩。其中,燕京啤酒预计2023年业绩提升63.22%-94.44%,重啤净利润同比增长5.78%。增长势头,高下立判。
实际上,在上一轮啤酒行情回暖之后,珠江啤酒与主要竞争对手们的差距,就慢慢明显了起来。
2022年,白酒、红酒、黄酒均遭遇下滑危机,只有啤酒产业实现了增长,行业产量、收入、利润分别增长了1.1%、10.1%和20.2%。2023年,整体形势对酒业更为不利,啤酒依然稳住了阵脚,规模以上啤酒企业总产量3555.5万千升,同比提升了0.3%。
在2022年啤酒板块整体业绩大增的背景下,珠江啤酒的净利润却下降了2.11%。2023年前三季度,青啤、燕京啤酒、重啤的业绩增速分别为15.02%、42.16%、13.67%;珠啤仍然只有12.78%,四季度继续拉胯,公司全年业绩增长降至5%以下,整体掉队较为明显。
上世纪80年代,外资啤酒巨头争相进入中国市场。如今的世界啤酒老大百威英博,1984年与筹建中的珠江啤酒进行技术交换和合作生产,布局中国啤酒市场,并在珠啤上市前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在外资的协助下,珠江啤酒迅速打开局面,1997 年生产出国内第一瓶纯生啤酒,后逐渐跻身本土啤酒第一梯队,成长为啤酒华南王。
目前,广州国资持有珠江啤酒54.15%的股份,二股东百威英博持股29.99%;同时,百威英博向公司派驻两名董事,其中一人担任副董事长。
经过40年的发展,珠江啤酒俨然成为百威英博在华南市场的重要一子,两家公司的业绩表现也是神同步。
早年,百威英博在中国啤酒市场、特别是高端啤酒领域几无敌手,珠江啤酒也成为本土啤酒品牌中的高端王者,盈利能力非常突出。
但是,2013年开启啤酒行业调整、2016年前后进入复苏周期之后,本土啤酒厂商们抓住高端化与去产能的战略机遇,迅速崛起,中国啤酒市场在近年呈现出非常明显的“本土啤酒向上、外资啤酒向下”趋势。
2023年的业绩,本土巨头们稳中有进,代表了百威英博和嘉士伯的珠江啤酒与重庆啤酒,在主流啤酒厂商中增速垫底,便是热乎乎的案例。
珠江啤酒跟随百威英博,进入不进则退的尴尬境地,渐渐沦落为行业的二线选手。而且,当这种趋势持续深化,小弟们的坠落速度可能比外资爸爸们更快。
毕竟,境况与之类似的兰州黄河和西藏发展,已经被啤酒板块边缘化。所以,兰州黄河醉心炒股,在去年的行情中迎来亏损;而西藏发展,则在谋划放弃啤酒业务。
2017年,在广州国资和百威英博的加持下,珠江啤酒非公开发行股票募资42.96亿元,其中的主要募投项目为珠江· 琶醍啤酒文化创意园区。
这个毗邻广州“小蛮腰”的商业地产项目,已经成为AAA级旅游景区和广州夜经济地标。以此为支点,公司形成“啤酒酿造”和“啤酒文化产业”双主业格局。
不过,这项业务相关的租赁餐饮服务等业务,并未给公司带来多大的业绩提升。该板块去年上半年收入4675.35万元,毛利率70%。
截至2023年6月底,上述项目的投资进度仅为20%。其他募投项目,包括营销网络建设升级、O2O渠道、精酿啤酒产能及体验门店建设等,也都进展缓慢。
7年时间过去了,公司定增募资中还有超过30亿元尚未使用。以至于,截至2023年9月底,珠江啤酒的货币资金超过76亿元。
反观珠江啤酒的主要竞争对手们,在业务拓展上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华润啤酒在夺得啤酒老大的市场地位后,收购金沙酒业跨界布局白酒业务;青岛啤酒(600600.SH)基于其高端优势,继续提升业务价值;嘉士伯以重庆啤酒为核心整合自己的中国业务;燕京啤酒的产业运作效果最为突出,产品高端化,拓展新零售渠道,并请顶流蔡徐坤和王一博代言打品牌。
即便啤酒行业整体处于顺周期,行业产销量的增长也较为缓慢,这仍然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市场,挤压式增长的竞争氛围从未缓和。
珠江啤酒如何破局?现在,公司业务重心回归啤酒业务,把未来再一次押注到了泛全国化上。
由于消费市场对啤酒鲜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啤酒产品的运输成本又相对高昂,这个行业有着明确的销售半径,导致中国啤酒市场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割据局面。
既然珠江啤酒深耕的华南地区不能给公司带来持续的业务提升,北上湖南和河北的效果也不佳,那么,借助新渠道征战泛全国市场,便成为一条相对确定的道路。
所以,珠江啤酒去年又开启了大规模的投资计划,拟投入超过10亿元,在旗下的中山和梅州工厂扩充产能并提升罐装啤酒包装能力。提高啤酒罐化率,借助电商等渠道,可以一定程度上突破啤酒的销售半径,寻求新增量;更重要的是,拥抱年轻消费者。
只是,在地方割据、豪强分立的啤酒市场,哪里还有什么蓝海市场?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刺刀见红。$珠江啤酒$$青岛啤酒(SH600600)$$燕京啤酒(SZ0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