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的乡野之间,10年间崛起一座航空产业新城。如今,这里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基本实现“不出园区便可生产一架国产通用飞机”。
在这座航空小镇里,也有着航天的身影。为布局无人机总装生产能力、形成试飞试验保障条件,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三院海鹰航空公司在这里建设了一个无人机运营试飞和产业发展基地。春节前夕,海鹰航空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马洪忠再次踏上出差的征程,前往芜湖考察调研无人机产业基地建设情况。走进位于产业基地的总装厂房,几型无人机整齐排列,等待交付。工厂外不远处就是芜宣机场,出厂的无人机可通过中转跑道在这里试飞。
“我们花了20多年时间做好一件事,我想这件事应该是我们所有经历者共同的梦想。”看着眼前已经建成的厂房,马洪忠发出这样的感慨。
中国航天科工三院海鹰航空公司
进军无人机领域:市场来了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开始自主研发无人机的进程。20世纪末,我国无人机发展提速,并在无人机国际市场上,逐步形成了无人机系列产品。“快鱼吃慢鱼的时代,眼睛眯一下,就被人超越了。”马洪忠深深懂得迅速出击的重要性,他意识到,市场来了。
2002年,三院正式组建无人机研发团队,马洪忠是其中一员。他们做了一件事:启动高速无人机研制。无人机产品对质量要求苛刻,客户对无人机企业的品牌认可度要求高。航天人搞无人机能行吗?马洪忠说,第一要有技术基础,第二要准确对接市场。
2012年,为拓展民用无人机领域,推进无人机平台产业化发展,三院成立了海鹰航空公司,这个在航空领域的“新兵”准备一展身手。
海鹰航空公司
走差异化路线:产品是最终体现
马洪忠一直跟大家强调要坚持产品意识。他认为,无人机产业的发展最终成果都将见于产品。无人机产业要发展,实现转型升级,除了提升产品自身的能力外,还要控制成本,生产高质量且具有高性价比的产品。过去,科研与市场两支队伍互相独立,研究人员在前期研发环节中无法深刻理解市场难点,科研与市场脱节,产品在激烈竞争面前成本难以下降。
2019年,海鹰航空公司结合市场需求对公司组织机构进行改革重组,将部分产品的科研部门与市场部重组,提升产品市场响应能力并降低研发成本。
在这一升一降中,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开拓及批量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要围绕着打造精品无人装备,为客户提供优良的无人机产品。”马洪忠说,成本是一方面,更要凸显国家队航天品质这一个元素,围绕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来推进产业的发展。
发展之必要:探索混改“试验田”
海鹰航空公司落地芜湖
2022年9月,海鹰航空公司落地芜湖。在芜湖市湾沚区,一片总面积321亩,投资60亿元的无人机产业基地正在规划建设中。三院无人机产业发展由此“南下”,形成多条总装产线。
目前,芜湖无人机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完成一期建设,具备各型无人机年产300架以上的总装能力。在厂房建设的基础上,他们还要尽快完成产能转移,建成最大的单体厂房,集成转移大型无人机总装,在这里实现产品的总装生产和检飞交付。
海鹰航空公司厂房
无人机产业基地发展建设的同时,海鹰航空公司也围绕混合所有制改革进行研究和分析,混改路线图逐渐清晰。马洪忠说,他们瞄准的是百亿元级无人机应用“蓝海市场”。海鹰航空公司芜湖分公司总经理陈泊霖告诉记者,芜湖是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的样板,目前已有26个低空经济项目签约落地芜湖,海鹰航空的无人机产业基地属其中之一。“在这里,有合作,也有竞争。”陈泊霖认为,要进行战略投资者和社会资本的引入,进一步发挥海鹰航空公司在无人机领域的资源优势,增强核心产品的研发能力,健全产业链,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新模式。
面向员工持股,海鹰航空公司研究制定了股权激励实施方案,采用股权出售的激励方式,对公司重要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股权激励。
马洪忠说,用这样的方式,吸引和留住公司关键核心人才,让入股员工与企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担市场竞争风险,推动无人机产业高质量发展 ,让更多人的梦想从这里起飞。
图/中国航天科工三院海鹰航空公司提供